close

晨媽找尋腦麻復健治療經驗談


不論孩子如何,母親還是母親,不會變。我唯一能做的是為她找出路,讓她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她往反方向走回天上的家了,我也替她高興,因她已修完今生的功課,圓滿了這段緣。


找尋之路,從某天一位復康巴士司機遞給我一張名片「佳姿被動養生」開始,讓我了解資訊就是力量、就是機會,因為我所能想的也就只有中醫針灸、中藥、穴道按摩跟到各大醫院、診所上物理、職能、吞嚥語言復健而已。


從此之後,我每到「內湖中國醫藥孫茂峰針灸」腦麻優質門診、各大醫院小診所復健教室、神內、耳鼻喉門診,都會詢問相同狀況孩子的家長,也詢問復健老師們、家長們的經驗跟推薦,漸漸地越問越多。針灸病友家長推薦我「長生學」、「板橋韓世昭老師」。


板橋物理復健老師也提供我「美式脊椎醫學保健」的方向,也引薦認健康家族李啓銓老師,也認識了家長也是「感覺顱薦動力及語言吞嚥復健的芽芽兒童發展教室曾俐敏老師」。


因接觸長生學,讓我開始組了一個line上的群組「努力媽媽」,分享長生學的好。


永明發展中心的孩子的家長推薦我看「如何幫助腦傷兒童成長」,用書名做關鍵字在網路上找到海龜寶寶的大陸廈門恩宇腦潛能發展中心,再連接上新竹教會志工,牽線認識其他家長,分享「顱薦椎治療」。


馬偕物理復健老師告訴我「視障者家長協會早療教室」,而認識了「感覺顱薦動力」和「視知覺職能課」。


機會是越努力去找,就會因你心之所想,不斷地冒出來(被吸引過來),在台大醫院巧遇一位陽明醫院的病友家長拉我進入臉書社團後,我也開始在茫茫臉書中找尋別的家長所「按讚的內容」跟「加入的社團」。


也會去上網用腦麻隨便google到寰泰醣質營養素,使用一陣子,也幫女兒成立臉書專業「小可愛晨晨努力復健日誌」,分享孩子的復健跟治療經驗、照護知識。在網路書店及拍賣網站也找到了很多相關腦麻居家照護復健的書籍。


臉書上搜尋到很多復健老師,就一一寫訊息詢問女兒適合的老師跟復健、治療。因此接觸了!台灣多重障兒童及家長關懷協會跟劉淑玉老師」,進而認識「葉倉甫的神經平衡理論方式物理復健」、「謝清奇老師」的「肌筋膜鬆弛術」、台北醫學大學的推廣部「美式脊椎保健初階課程」。


在發展中心方面也陸續去了解永明、同舟跟第一,也得到許多居家復健單張跟指導。也因同舟而找到「桃園馬術治療中心」。


臉書社團的家長分享了輔以達vojta物理復健方式,也嘗試了北部地區四位vojta老師,最推薦當然是「桃園804國軍醫院林冠宏老師」。


臉書家長還分享了顱薦椎治療鍾立鑫老師跟「石啓宏老師」,進而認識「石啟宏老師的重啓連結」,及「再連結療癒法」一書、「台南裕元鄭文煌老師的重啓連結」。


進而認識越來越多家長跟老師,優而巧職能、「欣欣學堂視知覺袁配芬老師」、「世龍整體紀錦府老師」美式脊椎保健。在臉書家長的搜尋還沒結束時,「努力媽媽」群組的成員越來越多,也互相分享老師及治療,我也分享醫療諮詢、居家照護這一塊。也開始認識「量子共振陳康雄老師」、(BCT腦波治療)。


我也因臉書家長而接觸到「Young Living精油」跟Sunson精油,這兩款治療級精油,還有花精的門診李穎哲中醫診所、聰明100智慧園教室。群組家長分享高杰大陸中醫針灸、「陳承吉中醫診所眼針」。


後來一次物理復健過程中的骨折事件,讓女兒在家修養,也讓我重新思考復健的方式,由硬轉軟。我因女兒骨折而接觸家長介紹的丞燕營養品,進而認識一位使用者,引薦費登奎斯教育的陳怡如老師,而針灸也改為找「耳醫何潤京醫師」貼耳豆治療,其他時間專注調養身體跟充分休息、接觸大自然「南港公園」、富陽生態自然公園。


經群組媽咪分享,也去了解Mora生物能共振,用儀器評估女兒身體是否重金屬蓄積、缺乏營養素、身上細菌、病毒⋯等,及目前使用的營養品是否確實切合所需。發現從以前到現在陸續使用過的營養素及益生菌、維他命、酵素⋯等,20種品項,只有6種是目前對身體有助益的,頓時豁然開朗,也更清楚身體的狀況,減輕經濟負擔。


搬到台南之後,開始又從復康巴士開始問起,與熱心的司機談話中,開始接觸「健康新主張整復所陳慶隆老師」的中醫方式復健按摩,獨特而溫和的按摩方式,亦分享許多受用的照護概念。


他分享林欣榮醫師的中醫合併治療住院計畫。於是我們開始了「北港媽祖醫院林欣榮醫師」的療程。也開始著手找尋針灸醫師,後來接觸到「宏安中醫陳國勇醫師」細心的針灸與配藥,原本的乾眼症狀,經三次的眼針,能自己流淚濕潤眼球了,真的很感謝!


與台南的家長交流,接觸「永和醫院吳育雯老師」,熟練的技巧,對於嚴重度高的孩子,從不輕言放棄,並帶領治療師團隊,積極開創更多的可能性來幫助這群孩子。


也因為在台南傳統古都,我接觸到家傳與新知融會貫通的筋絡推拿師「林正雄老師」,以及「經筋醫學的黃國松教授」,開始體認到筋絡的暢通對血液循環、肢體的滋養非常重要。


因緣之下,我們群組邀請「台灣多重障礙兒童暨家長關懷協會的劉淑玉老師」到中南部評估孩子,教家長看懂孩子,利用生活化、簡單的互動遊戲方式,訓練加強孩子需要的肌力,拮抗高張的肌群。然而,最大的收穫莫過於促進永和醫院吳育雯老師、劉淑玉老師的交流,相信好的信念跟方法,會造福更多在復健路上努力的孩子。


在台南持續做「顱薦椎治療蔡師姐」與「重啟連結的裕元脊骨平衡中心鄭文煌師兄」,並進一步體驗「頌缽」。


接著我在網路上認識「挑撥離筋、耳豆的簡婉如老師」、鄭師兄牽線「筋膜放鬆與情緒釋放術,花精彩油運用的曹淑玲老師」、病友分享「王氏醫學的王昭章老師五色療法」。


並在鄭師兄與病友的牽線下,邀請前高雄啟智老師「陳淑敏老師」到台南舉辦「打字溝通」講座,暸解孩子沒說出口的話,當下是滿眼淚水的感動,更感謝陳老師持續關心我們打字溝通的狀況。


接著因妤晨一次感冒,肺炎住院一週出院,之後在家休養一月餘,在家的時間,經家長分享,接觸學習「擴大療癒法」,目前調整妤晨復健治療與休息留白的時間安排。休息是為了走更長、更穩的路!


切記:每個醫師跟治療師、復健老師有他們自我限制的成見,不要太相信,然後畫地自限!每個孩子的未來是看家長的心念跟努力。


西醫只懂西醫、中醫只懂中醫、復健師只懂他操作的派別、治療師只瞭解自己治療技術的領域,其他特殊治療,他們就更不了解了。所以專業問題,只問這項專業的人士,問一位還不夠,還可多位詢問經驗參考。未完待續⋯


建議家長每個月只嘗試一種新東西或嘗試十次(每週一次),並仔細分辨孩子的接受度、適應跟效果。


因每個孩子的狀況、張力、能力、潛力都不同,現階段適合的東西也會因進步而改變,所以在嘗試到好的東西時,可將之保留、持續,然後再嘗試其他有興趣及能力可得的東西(復健方式、復健老師、營養品、各種治療)。


且我們去評估適合的復健老師時,除了專業,還要有對孩子的愛護,是否會安撫、與孩子溝通、觀察孩子狀況。等大家嘗試越多老師,就會分出適合與不適合的,父母要學會保護孩子,免於情緒壓力(適時安撫或引導)跟肢體傷害(當孩子表情變臉、狂哭、狂吐要注意)。


並多多站在孩子的立場考量,不要把他們操得太累,有體力的孩子才有好的免疫力,並維持好的營養狀態跟睡眠品質。共勉之~

#努媽復健經驗談

#關於努媽 

arrow
arrow

    晨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