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覺顱薦動力BCST》

(文章來源:台北林口童心創意親子館)
感覺顱薦椎動力療法簡介-BCST
腦脊髓液的循環被稱為人體的第一循環,為血液及呼吸最重要的循環。這個循環如同泉水,泉眼在丘腦附近,腦脊髓液湧出,從顱部流到薦椎,然後在回流腦部。這樣的流動形成潮動,可以從外在感知到顱薦動力。
腦脊髓液如同生命之泉,是一股自我療癒的力量,是與生俱來的禮物。潮動因此被稱為生命醫師。生命醫師的力量在越小的孩子越為強大。
感覺顱薦動力治療的引導師會與生命醫師合作,來幫助啟動自我療癒。這個啟動過程中,生命醫師是主治醫師,引導師是助手。引導師會幫助解釋翻譯生命醫師的指令與療癒過程。
引導師使用的技巧是"感知與共振"。這是感覺顱薦動力療法中感覺二字代表的意思。引導師的手可能或輕或重的碰觸身體,或是虛浮於身體之上。這是非侵入性的。手的接觸及離開的距離由生命醫師決定。
過程中的感覺通常是溫暖平和的,亦會有一些具體的感覺,如血液的流動,坐船般輕微的搖晃感,肢體想要動一動。這些都反應了身體的需求,是自我療癒的過程。另外,也有可能想要哭泣,這是壓力釋放的反應,讓他自然發生就可以了。

哪些孩子可以得力於感覺顱薦動力療法?
孩子有這樣的需求
.感覺調節與注意力
.情緒與社交互動
.身體張力及肢體協調
.睡眠習慣

孩子有這樣的診斷
.早產兒或發展遲緩
.感覺統合障礙、過動症、自閉等
.腦腦性痲痹、水腦
http://www.forblind.org.tw/article.php?fid=F3&kid=2&pid=2
⋯⋯⋯⋯⋯⋯⋯⋯⋯⋯⋯⋯⋯⋯⋯⋯⋯⋯⋯

顱薦骨平衡學適合做在誰身上?
顱薦骨平衡學可以強化身體本身自我修護的能力,它可以用來減緩身體某種程度上的不適、疼痛或障礙,諸如:
1.偏頭痛及頭痛
2.慢性頸痛及背痛
3.動作協調受損之情形
4.一切由壓力、張力所導致之相關問題
5.幼童疾患
6.外傷性腦部及脊髓損傷
7.長期性疲累
8.中樞神經系統失調
9.情緒失調
10.顳顎關節症候群
11.學習障礙
12.外傷後壓力調適不良
13. 骨外科問題

 

[顱薦系統的發現]
顱薦系統的發現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美國的骨病科醫師Dr. William Sutherland。他發現構成頭顱骨的各個骨頭之間存在著少許的活動度,而不是傳統醫學所認為是完全不動的。他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來研究,終於確定這一個新發現的人體系統並發展出一套評估與治療的方法。
1970年,美國的骨病科醫師Dr. John E. Upledger透過外科手術的過程,直接觀察到整個顱薦系統節律的活動。在當時不論是醫界中的同儕或任何醫學書籍都沒有人可以解釋他的發現。結合科學的背景及對觸覺的敏銳性,Dr. John E Upledger在短時間內即觀察到由腦膜包覆住的腦脊髓液是如何藉由水壓系統在頭顱及脊髓內發揮作用,他成功的將Sutherland醫師的發現加以整合與詮釋。
之後,UpledgerU醫師著手於用科學的角度來證實顱薦系統的存在。1975年他接受密西根州立大學醫學院的邀請,參與臨床研究並擔任生物力學課程的教授。同時他也率領一群由解剖學家、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學家及生物工程學者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討並證實顱薦系統的本質與臨床應用。由於這個團隊在這個領域持續不斷的研究,逐漸發展出了顱薦骨平衡學。

 

[顱薦骨平衡學之臨床價值]
臨床上顱薦骨平衡學對於很多症狀或失調都有極佳的效果,如偏頭痛及頭痛、暈眩、失眠、腦神經衰弱、情緒失調、免疫系統問題、自閉症、學習障礙、外傷後遺症、長期性疲累、中樞神經系統失調、肌肉骨骼系統問題及一切由壓力、張力所導致之相關問題等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改善。一旦接受了規律的療程,就可以獲得更健康的身心狀態並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顱薦骨平衡學是一種極溫和的矯正手法,它是藉由激發我們體內本身存在的自然癒合機制,來達到減輕中樞神經系統中因壓力而導致的負面影響,從中也可連帶獲得更全面性的健康與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也是一種極佳的養生方法。

 

[顱薦骨平衡學如何幫助我們?]
我們體內腦脊髓液這個循環系統將頭部聯結到薦椎形成一個整體,它由血管滲透出,也經由血管再吸收,整個腦脊髓液在體內循環時會產生一種規律的脈動,其頻率為每分鐘六至十二次,我們稱為顱內波動(cranial wave)。和心跳脈搏及呼吸一樣,顱內波動也可以在我們的全身感覺得到。透過監測在顱薦系統內流通的腦脊髓液,引導師可以發現整個顱薦系統受阻的情形並感受到身體各部位活動的狀況,與顱骨、薦骨及尾骨各部位的活動情形,因為這些骨頭都直接和包覆腦脊髓液的腦膜組織相連接。有趣的是,人體顱內波動的進化與在胚胎期的發育都比心跳脈搏或呼吸總來得早。引導師以極輕柔的手法(不超過一枚10元硬幣的重量),順著這種原始的波動,可以將我們帶領到一個無比平和的境界-一種極舒服、充滿喜悅與深度放鬆的狀態(見下方右圖)。在這種狀態下,腦脊髓液的循環通暢無阻,中樞神經系統的環境也因而優質化,進而能增進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機能,提昇整體的健康狀態。
顱薦骨平衡學很多正面的功效是依靠我們體內一種自然自我矯正行為的機轉,引導師雙手輕輕的觸碰,推動顱薦系統中腦脊髓液的流動力,改善整個內在環境,因而強化身體本身自我修護的能力。

 

資料來源: 汪作良(常春月刊93年3月號)
⋯⋯⋯⋯⋯⋯⋯⋯⋯⋯⋯⋯


感覺顱薦動力(過往的活動)
http://www.diyi.org.tw/news_detail.aspx?news_id=476
⋯⋯⋯⋯⋯⋯⋯⋯⋯⋯⋯⋯⋯⋯⋯⋯⋯
視障者家長協會的早療教室,推薦「顱薦動力」課!物理、職能、語言、認知課都有喲!
http://www.forblind.org.tw/article.php?fid=F3&kid=2&pid=2
今天去視障者家長協會的早療教室,意外發現她們有「顱薦動力」的課喲!我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這裡的課無法早療補助,但算便宜,尤其力推「顱薦動力」。其他物理、職能、語言課,有臺北教室跟台中、高雄教室唷!
⋯⋯⋯⋯⋯⋯⋯⋯⋯⋯⋯⋯⋯⋯⋯⋯⋯
有媽咪問:顱薦椎治療跟顱薦動力是否不同?
晨媽的淺見:切入的方式不同,理論同源。顱薦椎治療原是骨科手法,所以有骨科底子的人員施做,直接用骨科手法。顱薦動力是顱薦椎理論再加上能量共振這一塊,大眾可學,不需骨科底子,如果感覺敏銳者,會更快感受能量共振的感覺,漸漸做久了,也會自動出現手法,但都是「被做者」的「身體醫師」帶領的,且恰恰是骨科顱薦椎部分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