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療復健模式觀摩
1、大陸
雲彩上的足跡。第一集
https://www.facebook.com/cablewish/videos/942417815815346/
每天勤奮不懈,按摩、良好生活照護、動作訓練,按部就班,就會有成果,如影片中原本硬邦邦僵硬、癱床的孩子,經過爸爸耐心的學習、幫孩子做復健,也能找回健康的關節、肌肉、筋膜狀態,並開始練走了。
2、日本
影片:大腦神經
https://m.youtube.com/watch?v=9jDd0lF5bak
影片中13:40處開始所提到幼兒的復健,是位在日本大阪的一間障礙兒學校,大家可以觀察他們的教學方式。
影片中的小男孩腦缺了一大區,沒有運動區、聽覺區、視覺區,但他還是會走、聽、看!
這個成功案例顯示:只要找對方式訓練、復健跟治療,本身的腦部狀況都不是問題,因為腦還有很多奧秘是我們還不知道的。
這是日在本發生的奇蹟,以台灣目前身障復育的方式,可能不會有這樣的奇蹟⋯
***
羨慕影片中的訓練方式,是台灣特教所沒有的,在台灣的發展中心,說實在像填鴨式教學,不像影片中讓孩子自主去動、去探索。
日本比較倡導孩子主動活動、遊戲。孩子藉由四肢大動作,去探索,就能刺激感官、增進大腦連結,這才是真正發展大腦的順序。
反觀,台灣的特殊教育(與發展中心)普遍以「認知」為目標,不是很注重「活動」,有時還會架在擺位椅上坐很久。於是,部分嚴重度較高的孩子,當他們年紀越長時,肢體障礙程度越加嚴重、脊柱側彎、關節變形⋯⋯等等。不禁令人懷疑是否台灣在嚴重度較高的孩子的復育策略、方式出了問題?
有早療老師回應:「因為家長要求認知,所以我們才會這樣安排課程,因應消費者的需求。」
但我覺得我比較注重的是孩子的肢體活動、自理能力。並且肢體活動就會連帶增加探索和身體感覺、大腦連結。
去發展中心上課日托,是被動選擇變成「認知」導向。普遍發展中心都是這樣排課,雖然也有復健職能時間,但相對日本、大陸的模式,重心比例還是差很多。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大家都移民日本或大陸,而是希望各位家長觀念上能瞭解「活動」更重於「認知」,因為活動好會提升探索與刺激的量、認知提升。但若偏重「認知」的訓練,肢體是不會自己修好的!將來累的是家長自己,尤其是肢障重度以上的孩子。
希望發展中心們,觀摩上述兩個成功機構範例,應台灣「消費者」需求,期望發展中心的重心能放在肢體、遊戲、探索上。期待台灣也能有他們的奇蹟!
#努媽復健經驗談
#努媽醫療與復健討論
全站熱搜